近日多地治理教辅市场,严令禁止老师推荐教辅。因为涉及亿万学子,引发家长热议,问题持续发酵。
在此,我们顺着教辅治理的逻辑,探寻一下其中究竟。
01
教辅到底需不需要?
需要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缺少资料,老师自己蜡刻油印也要出习题和卷子。
你报个培训班,大量时间也是在做题讲题,课后也要练习。
某地教育反腐中,发现教辅征订存在问题,一度禁止购买任何教辅。结果发现,学生只能抄题和打印,给老师、学生、家长带来许多不便。最终当地又允许收打印费。
事实证明,教学中需要教辅。
展开剩余83%02
教辅为什么被治理?
总结起来,理由大体三点:减负,反腐,公平。
1. 减负
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。
先说经济负担。
凡是家有学生,都有切身体会:跟教培花费相比,教辅费用不值一提。
想一想,你花几百元上培训课,老师只给你讲一个小时;你花几十块钱买本教辅,老师可以给你批改、讲解、答疑一个学期,这也构成经济负担?
再说课业负担。
课业负担重的表象,是课时多,作业多,考试压力大。课业负担重的原因,在于教育的竞争式选拔。再究其根源,其实是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投射。韩国课业负担更重,北欧课业负担较轻,它与就业机会、收入差距、社会保障是密切相关的,非教育自身能完全解决。
竞争任何时候都存在,适度竞争也具积极价值,它可以激发个体潜能,提升社会效率。因此,问题不在于消除竞争,而在于尽量优化教育评价机制,将竞争引向更健康的轨道:减少重复训练等无效消耗,构建多元、科学的评价体系,让不同禀赋的个体都能找到自身的优势。
2. 反腐
不是所有教辅都有腐败,你自己从书店或网店买的教辅就不存在腐败。所以问题不在教辅,在于教辅的采购方式。
2012年来,表面的原因,是为了防止老师推荐教辅拿回扣,所以将教辅的推荐权和选用权集中到省市两级。
试想一下,一个任课老师只能选购一两个班的一科教辅,采购金额总共千元。纵有回扣,不过百元。老师还要付出自己的专业判断,付出批改作业和讲解答疑的额外劳动。如果你是老师,会不会在意这点回扣?会不会因此选一本质量不好的教辅?
而一个市的教辅采购通常在几千万到数亿元,一个省的教辅采购则是几十亿元。权力如此集中,采购量如此之大,如果你是主管,能不能忍得住?你又如何保证给全省全市不同的学校选一本适合他们的好教辅?
权力越集中、资源越密集,腐败发生的可能性越大、程度越严重;反之,则可能性越小,程度越轻。这是被历史经验和大量现实案例反复证明的真理。
现在某些地方倒好,禁止老师推荐,要求必须由市里统一从省里选。如此逆天的思维,恐怕非一般人所有。
3. 公平
每个人都不希望落后于别人,尤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。可怜天下父母心,我们希望为他寻求一个相对公平起跑的机会。而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机会公平。在社会压力较大的当下,教育公平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。
与其同时,我们也得承认,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,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,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质来教育。而事实上,因材施教的成本极高,没有几个人能负担得起,绝大多数孩子还是要接受学校教育。而在学校教育中,最接近因材施教的单位,是班级。
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:孩子在小学时,我们会觉得孩子之间能有多大差异呢?所以希望求得公平。绝大多数初中是就近入学,家长也不会太在意。但是到了高中,几分之差就是一个不同的学校,你会彻底明白:如果孩子是一个普娃,不能给他难度太高的教辅,那会打击他积极性;也不能让他用难度较低的教辅,那是浪费他时间。他应该用适合他的教辅,在他的基础上巩固和提高,才是对他最有益的。只有这时你才有更深刻的体会,学生必须用适合他的教辅,而任课老师选用是最贴近于他的。
让每个班级的孩子使用适配其认知水平与学习节奏的教辅,让孩子在自身基础上稳步进阶,这是个体成长的最优路径。于社会而言,每个人各尽所能、各展所长,也可以形成群体进步的合力,最终提升全社会的效能和福祉,而我们每个人都将从中受益。
还有人说,省市统一选购是保证基本公平,至于个性化的学习,需要家长自己去满足。这等于说,学校只保你考60-70分,想考80-90分,这是家长自己的事。明明学校可以轻松做到的事,却要推给家长,家长要为此付出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,都要指数级上升。那将是教育之殇,也是家长不可承受之重。
03
正解
无论是出于减负、反腐,还是公平,最好的解决办法,是教辅的选用权下放到一线老师。
具体来说,任课老师选,最符合班级学生的情况,也最有利于老师教学;备课组选,有利于同一年级比较,也便于老师交流。两者都是比较适合的。
现实中也是,越是好的学校,教辅选购权越下放,老师有责任也有积极性,形成良性循环。而越是弱势的学校,只能被动接受并不适合他们的教辅,进而影响教学效果,形成恶性循环。
老师已经是最小的统一推荐主体,产生腐败的可能性最小,程度最轻。与此同时,为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和家长权益,建议再加三道防护网。
1. 推行「选购分离」。老师仅基于教学需求推荐,采购由家长或家长会自主完成,切断推荐与采购间的利益关联。
2. 强化「量价双控」。结合学段、学科特点,明确各学期教辅的推荐数量和价格上限,以防止价格虚高和重复购买。
3. 构建「三方互信监督」。充分激活学生、家长的监督作用,通过公开推荐理由、设立匿名反馈通道等方式,让老师的专业推荐置于透明监督之下,形成「老师专业负责、家长学生知情监督、各方相互信任」的良性闭环。
教育连着亿万家庭的期盼合法配资平台,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,肩负启智增慧的重任。教育政策唯有秉持严谨科学的精神,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,方能不负期待,进而凝聚起全社会对教育的信任与信心。
发布于:福建省启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